近年来,随着政府大力推动清洁能源应用,城市燃气行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由于燃气行业涉及城市安全、企业自身盈利、用户满意度等多方利益,其管理运营数字化升级刻不容缓。
对于有着60年历史的北京市燃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北京燃气)来说,无论是其外在体现的管网规模大、服务业务广的特征,还是内在体现的下设机构日渐庞大、行政管理流程繁杂的状况,都迫切的要求其管理运营平台能够快速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
致远互联在企业协同管理领域已深耕17年,核心业务便是助力企业实现信息化、数字化管控。今年全新推出的企业协同运营中台,最大的价值便是全程、全域、全端的连接融合,是可以为企业的数字化升级赋能的。北京燃气正是基于此平台,实现了集团的数字化重构,管控和运营效率得以大幅提升。
业务日渐繁杂 北京燃气求变
北京燃气是组建于1999年的国有独资公司,自2006年与非管道天然气业务分离之后,一直从事城市管道天然气业务。基于“立足北京,内外并举;专注燃气,上下延伸”的发展战略,北京燃气正在努力实现上游资源和中游长输管线建设及下游燃气应用领域的全产业链发展。
目前,北京燃气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单体城市燃气供应商,管网规模、燃气用户数、年用气量、年销售收入均位列全国前茅。组织架构也已经升级为8个分公司,8个专业机构,7家全资子公司,18家控股子公司,7家参股子公司的规模。
随着北京燃气组织规模的不断壮大虽然原有的管理系统已经实现了集团管理数据、公文数据的电子化应用,但分析模式较为固化,按需提取目标数据较为困难,难以为相关工作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加大了决策难度。
除了数据管理困惑,北京燃气的公文管理和行政流程也需要通过刚柔并济的流转模式实现日常业务管理的效率提升。然而传统信息化系统不能实现流程的柔性处理,需要结合现实使用需求,进行信息化系统和管理模式的匹配。
另外,随着管理时效性、即时性的需求日益增强,移动终端的全面介入迫在眉睫。然而北京燃气原有的移动应用内容简单,与日常办公、公文、事务、会务、外事等应用不能融合,难以匹配日常办公高效的需求,例如紧急事务的处理仍然无法第一时间推送给领导,因此急需移动端建设,满足便捷性、灵活性、交互性强的办公需求。
依靠致远中台 实现集团电子化业务流转及数字化管控
致远互联以北燃集团的核心诉求为出发点,为其量身定制了一套协同管理系统。通过统一门户、流程管理、数据集成、应用集成等方式,整合原有的信息系统,进行了统一用户认证管理,建设了全集团各单位各层级管理单元信息化、数字化、移动化的统一协同平台。
北燃集团数字化管控平台
致远协同管理平台实现了北京燃气原有统一认证平台的集成,完成了组织权限的映射,形成了统一的登录入口,保证了北京燃气所有系统的统一认证。平台统一的工作入口以及高效率的工作桌面,旨在进行组织信息的集中呈现,形成管理路标,为集团提供一体化的协同办公和业务管控平台。
首先,在应用层面,致远协同管理平台实现了北京燃气的公文管理、财务核算管理、合同管理系统进行了待办集成。同时,还实现了与协同管理系统的应用集成,其中包括员工最频繁使用的工资查询、规章制度、日程、公文审批、财务审批、通讯录等内容。
与此同时,为了快速满足员工高效移动办理业务的需求,员工可在移动端快速发起表单,快速审批,进一步完善了北京燃气的移动办公使用习惯,提升了员工移动应用的深度和广度。
其次,协同管理平台还实现了与财务系统大约200多张流程模板的集成操作。财务系统发起单据之后,在协同管理系统中会自动触发审批单据,管理人员可在PC端、APP端完成在线审批,审批通过后,数据、消息会自动关联至财务系统中,大大提升了审批效率。
作为致远协同管理平台的核心功能,公文管理功能可以利用工作流的原理来建立公文流转机制,为北京燃气提供全过程线上的公文发文管理、收文管理、公文查询统计、公文网上制作等流程的有效管理。代替了传统的人工传送,保证了公文的安全和准确,集约化管理。
其中,针对不同角色设置的发文模板可以严格控制拟文权限,保证公文起草的严肃性。而快速发文设计则可直接进行正文的文号编制、套红、盖章等操作,提高发文的时效性。当然,为了严格规范匹配套红模板及匹配授权,系统对应进行了多种套红模板的设计,包括董函、工会套红、行政上报文、分公司行政套红等,执行人员可依据权限、公文种类进行严格套红模板选择及对应。
值得一提的是,公文管理模块可以针对不同的发文场景设计红头文件和黑头文件,黑头文件允许流程中的人员查阅,而红头文件需要进行二次密码验证,才可进行查阅。这不仅符合北京燃气的公文流转特色,而且可以实现公文流转的安全性和合规性。当公文流转结束后,还可完成自动归档动作,方便公文的统一管理。
致远互联为北京燃气打造的协同管理中台,不仅节约了大量的行政开支,以及人力、财力的投入,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北京燃气的办公效率,同时为企业效能的全面提升注入了强劲动力。与致远互联合作后,北京燃气各业务部室、各分子公司的管理观念和工作模式发生了巨大转变,克服了传统管理模式和办公模式引起的诸多弊端。